我國前年七月在亞洲金融風暴衝擊下,因企業體質較健全,中小企業負債比率低、應變能力靈活、政府相關因應措施配合得當,影響較其他各國為輕,能避過此經濟危機,除民族性使然,占全體企業比重九成以上的中小企業主,勤實刻苦的精神,居功厥偉。
中小企業向為我國產業結構上重要的一環,對拓展外貿、創造就業、聯結上、下游產業分工等方面,均具關鍵角色,多年來一直是我國經濟得以成長、社會得以穩定的主要動力。
前中小企業處處長黎昌意曾在執政黨中常委報告指出,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來,泰國、菲律賓、印尼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韓國、日本等國都受到重大衝擊,影響層面由金融、經濟問題演變成政治、社會問題,由地區性擴散到全球性,使全球經濟景氣呈現低迷現象,在國際經貿動盪情勢下,我國難免受到波及;但在各企業主勤奮,努力不懈,發揮產業韌性及互助應變能力下,終能安然渡過衝擊,至於如何能在亞洲金融風暴中脫穎而出,我國中小企業具有那些特質,就很值得推敲。
據中小企業處統計資料顯示,民國86年中小企業家數為102萬4,355家,占全體企業比重為97.81,平均每21人就擁有一家中小企業,中小企業就業人數為719萬7,000人,平均三分之一的人口都在從事中小企業的工作;當年中小企業銷售總額為台幣6兆8,640億元,占全體銷售額比重為32.11%,但透過中小企業所徵收的營業稅卻高達44.11%,中小企業對營業稅的徵收貢獻可見一斑。民國87年中小企業家數則比86年增加2萬4,000多家,足見中小企業在占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地位。
然而,中小企業常在自有資金不足、所需用地或營業場所不易取得、不易吸引及培訓所需人才,以及科技應用、管理技能及經營新知等艱困環境下,使得行銷通路拓展不易,產品價格競爭激烈,且因各項經營所需資訊取得困難,雖然技術進步迅速,但創新能力不足,員工流動率偏高,造成技術累積不易。而國內環保、勞工及社會福利法規要求日高,中小企業主難以支應各項與日俱增的成本,逐漸喪失競爭優勢。
可喜的是,為經營事業,國內企業家每日工作時間都較他國企業家長,這種勤苦耐勞、努力不懈的精神,是彌補國內產業發展環境不良的一大主因;且為拓展市場,企業主多能發揮創意與積極性,冒險患難,縱使遭遇挫折或失敗,亦能再接再厲,屢仆屢繼,這種獨特的興業精神,是我中小企業能生生不息的主要動能。
由於規模不大,因應市場需求變化能力強,中小企業已習於在不斷的挑戰中,學習並累積對環境的應變能力,在接單及產能調整都展現高度彈性,且決策過程迅速,資源運用效率提高,都是因應景氣變動的關鍵要素,加上學習能力強,運用技術能力與熟練的管理技能,發揮特長,在行銷、生產、技術等專業領域營造實質利基與優勢,這種以純合之氣展現的力道,浩大無比。